黨的十九大報告把“幼有所育”作為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重要內容。近日,國務院辦公廳印發了《關于促進3歲以下嬰幼兒照護服務發展的指導意見》。這也意味著構建嬰幼兒照護服務體系的“一只靴子”落地。
本報記者趙碧報道
兩歲半到三歲,孩子才可以上幼兒園,在這之前需要家長或長輩的全程看護。而在工作與生活節奏加速、帶娃成本高等趨勢下,0-3歲嬰幼兒照護服務也有了大量的社會需求,成為這一屆年輕職場父母的“剛需”。
然而,同已規范多年、擁有明確監管法律法規的幼兒園和中小學市場相比,幼托市場在開辦、規范、監管等方面,相關政策長期處于空白狀態,也使得嬰幼兒照護成為不少家庭的痛點。
黨的十九大報告把“幼有所育”作為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重要內容。近日,國務院辦公廳印發了《關于促進3歲以下嬰幼兒照護服務發展的指導意見》。這也意味著構建嬰幼兒照護服務體系的“一只靴子”落地。
緩解育幼壓力
目前我國有3歲以下(不含3歲)嬰幼兒5000萬左右,而照護服務供給不足。據相關統計數據顯示,2016年至2018年,全國新生兒數量分別為1846萬、1758萬和1523萬。數據背后是千萬數量級的嬰幼兒需要照護,不少產后女性卻需要返回工作崗位。而根據衛健委的數據顯示,我國嬰幼兒在各類照護服務機構的入托率僅為4.1%,近80%的嬰幼兒是由祖輩參與看護和照料,家庭照料負擔較重。
2016年1月1日全面兩孩政策實施后,“沒人帶孩子”成為制約家庭再生育的突出因素,年輕父母乃至祖輩對嬰幼兒照護服務的需求日益旺盛。
桂林理工大學公共管理與傳媒學院教師劉成晨在接受《中國產經新聞》記者采訪時表示:照看嬰幼兒,既需要體力,也需要財力,更需要精力。對于一般的底層家庭或核心家庭來說,因社會生活成本的因素及其所帶來的壓力,讓夫妻雙方不得不既工作,又要照看小孩,尤其是女性在這其中承擔的壓力更大。
養育幼兒儼然成為“甜蜜的負擔”,背后映射的也是對發展嬰幼兒照護服務的必要性?!兌餳誹岢雋?ldquo;家庭為主,托育補充”的基本原則。并明確:到2025年,嬰幼兒照護服務的政策法規體系和標準規范體系將基本健全,多元化、多樣化、覆蓋城鄉的嬰幼兒照護服務體系基本形成,嬰幼兒照護服務水平明顯提升。
中研普華研究員張星在接受《中國產經新聞》記者采訪時說道:此前,國家層面的3歲以下托育政策處于空白狀態,這項政策的出臺主要是為了完善這塊市場,構建完整的托育體系,解決因“全面二孩”實施后,部分家庭育兒負擔較重的難題。
“目前國內嬰幼兒照護服務機構體制不健全,存在較大的安全隱患。同時關于嬰幼兒照護機構的負面消息較多,家庭對于機構保持懷疑的態度。種種因素導致目前3歲以下嬰幼兒入托率較低。”張星表示:這項政策會加強嬰幼兒照護機構的建設,提高機構的社會地位。未來還要解決幼托機構的機制體制問題,提高幼托機構的整體辦學質量,希望嬰幼兒照護服務發展的步伐能夠快一些。
支持社會力量參與
國家衛健委副主任于學軍表示:要堅持“政策引導,普惠優先”的發展原則。強化政策引導作用,充分調動社會力量的積極性,優先支持普惠性嬰幼兒照護服務機構。
需要注意的是,業內人士指出,目前嬰幼兒照護機構存在著學前教育資源嚴重不足、社會力量參與存在障礙、服務體系缺乏規范監管、民辦機構運營壓力較大等問題。在目前托育需求日益旺盛,公辦投入無法立即滿足的情況下,應引導市場健康發展。
近日出臺的意見明確提出梳理社會力量進入的堵點和難點,采取多種方式鼓勵和支持社會力量舉辦嬰幼兒照護服務機構。鼓勵地方政府通過采取提供場地、減免租金等政策措施,加大對社會力量開展嬰幼兒照護服務、用人單位內設嬰幼兒照護服務機構的支持力度。
此外,國家發改委相關負責人透露:將推動嬰幼兒照護服務納入經濟社會發展相關規劃。同時,通過政策支持、用地保障、隊伍建設、信息支撐、社會支持等保障措施,鼓勵和支持社會力量發展嬰幼兒照護服務,目前相關實施方案正在研究制定中。
張星認為,對于社會力量參與的幼托機構采用合理補助、減免稅收等相關優惠政策,幫助和引導機構參與到托育公共服務中。鼓勵家庭參與到托育服務中,讓家庭參與到機構的監管體系中。
劉成晨表示,政府對社會力量參與幼托服務稟賦開放的心態,采取包容式的發展理念來引導社會力量參與其中,有重要的積極意義。政府通過提供場地、財政補貼、稅費優惠、減免租金、優先保障建設用地等政策措施,有望在很大程度上解決社會力量參與不足的問題。
為了更好引導社會力量的參與,劉成晨建議:在此過程中,需要對相關的幼托服務人員進行專業化的培訓和規范化管理,完善相關工作人員職業資格準入制度。一旦發現虐童事件和兒童非安全性事故,對相關個人和直接管理人員實行終身禁入。同時,對社會力量所辦的幼托服務機構進行質量評估,制定機構設置標準和規范管理。再次,協同社會力量參與此種服務,盡可能幫助他們解決問題的難點和重點。
確保各方履行職責
要想把好的政策落實到位,還需亮出監管的利劍?!兌餳范緣胤秸鬧饕鶉?、監管部門的監管責任以及服務機構的主體責任提出了具體要求。
于學軍強調,目前設置嬰幼兒照護機構實行備案登記制度,不進行行政許可不等于放松監管,意見針對監管問題從地方政府的主要責任、部門監管責任、服務機構的主體責任、社會信用體系建設等方面提出了具體要求。
3歲以下嬰幼兒是特殊群體,沒有自理能力?!兌餳訪魅誹岢?,各類嬰幼兒照護服務機構開展服務必須符合有關標準和規范,并且對嬰幼兒的安全和健康負主體責任。要強化社會信用體系建設,將嬰幼兒照護服務機構及其工作人員的信用信息納入全國信用信息共享平臺,實施守信聯合激勵和失信聯合懲戒。同時,加強事中事后監管,對虐童現象“零容忍”,對相關人員實行“終身禁入”,確保嬰幼兒照護服務有序健康發展。
劉成晨認為,此舉對未來幼托市場產生重要影響。第一,管理日趨規范化。監管到位,防治其中的腐敗,落實責任主體,是不必可少的環節,也對幼托機構中的公立與私立主體,形成明確的監管,尤其是可以防止虐童事件的發生。第二,幼托市場會越來越專業化。嬰幼兒照顧需要專業化的知識、技術與服務,會對從業人員的職業素質有更高的要求,也會促進嬰幼兒照護相關專業人才的培養,對市場起到了“洗滌”、“凈化”的作用。
張星表示:這對于未來幼托市場無疑是利好的消息。雖然幼托機構在改進過程中,會有很多難題,但是改進完成后,有地方政府為其作背書,家庭對于機構的排斥情況會有一定的改善,市場前景良好。